创造美好生活环境

Focu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

无人驾驶对环卫有什么影响

TIME:2021-12-10 16:41:39 分享 :

“你见过凌晨四点的城市吗?”。清晨四点的世界很少有人注目,而一批先行者必须要在这个城市还在熟睡的时候开始工作,最先与城市打照面的是在大街上辛勤劳作的环卫工人,如果有早起习惯晨跑的盆友,也会在路上遇到环卫工人的好搭档——勤恳劳动的环卫车。

道路清扫工作简单重复,行驶低速缓慢,是无人驾驶容易落地的场景,无人驾驶技术很容易切入到环卫市场中。我们知道无人驾驶在矿山、园区、港口等场景都已经纷纷落地,那么现在,无人环卫车在实际落地中进程发展得如何?遇到了哪些落地的困境与挑战?

环卫行业经历从人力到机械,在数字化浪潮中,也开始向智能方向发展。随着城镇化脚步的加快,我国的道路清扫面积逐年增加。

部分自动驾驶环卫车已经在公园、工业园区、机场、学校等半封闭区域实现落地应用,而在市政普通道路、街道场景中应用,需要拥有环卫设备牌照才能上路,这也是马路上看到无人环卫车少的主要原因。

整体来说,无人环卫车在半封闭区域内得到很大的拓展,而在城市开放的道路中,现下是人机混用的发展模式,在这背后算法同时管理着车和人,调配着环卫工与机器更好的合作,这也是比较高效的模式,能更好实现二者的智能协同。

在实际的商业化进程中,也会面临一些挑战:

1、政策法规方面仍有限制,在市政普通道路、街道场景中应用,两吨以下的设备需要拥有环卫设备牌照才能上路,更大吨位的车辆则处于法规空白的地带。

2、成本方面,无人环卫车需要配备激光雷达、深度摄像头等设备,成本暂时较高需要15-20万,不包括后面的维护维修等,而人工年薪成本6万,人工使用的成本和在一些复杂道路的效率比较有优势。

3、技术成熟度仍需迭代进阶,在非特定道路上运行,路况复杂风险较大,对于车辆的感知、决策、控制等能力要求较高,比如在一些坑洼、缝隙及边缘死角,需要自动规划清扫路线,在不同形态道路边缘完成定位不超过10cm的精细贴边清扫,同时要求车辆能在树荫、隧道、高架桥下等大量卫星信号被遮挡的场景中完成作业。

4、在一些价值、需要最高的场景中,仍然需要市场教育,比如城区高架、桥梁、隧道场景,市政更加倾向于选择人驾驶清扫车来打扫,这些高价值领域进展缓慢。

政策限制和技术的局限等因素,归根结底还是安全方面的考虑,无论是载人还是清扫作业,在什么级别的自动驾驶,当进入到实际道路中,如果无法百分百保障行人的安全,自动驾驶车辆就注定被限制在特定的区域运行。安全需要技术的保障,否则很难进入到广阔的商域中实现价值。新物种的发展免不了一些荆棘的考验,这也是道的规律,又不是炒菜做饭,现做现吃,变革行业的发展,一蹴而就的期待不现实。在探索和不断解决问题的道路上,无人环卫车向着未来驶入。

无人环卫车不仅能够提升清扫作业的效率,也能够降低部分人员的招聘和管理成本。目前在全国十几个城市开展试点运营,行业仍在发展的早期阶段,并没有在开放道路上大规模的应用,在这其中不仅有政策的原因,也有技术的原因,但是可预见的未来里,无人环卫车在不断进阶的道路上,优势尽显,将会逐步革新升级环卫市场,不仅仅是清扫作业方面,在洗地、垃圾收集处理等方面,都会革新。

无论是自研技术解决方案与传统环卫服务商合作,还是直接提供整套的服务方案,都会给这个市场注入新的活力。不过在这个被革新的路上,会有很多人担心环卫工会失业。智能化赋能万千行业的过程中,很多岗位都会面临与机器竞争的局面,有些人会担心顾虑,无人环卫车会抢占人们的饭碗吗?

这个想法真的是多虑了,目前环卫市场面临老龄化严重,招人难困境,开放的岗位很多,但是年轻人很少有人愿意从事环卫工作。环卫工作环境差、危险系数比较高,尤其是在一些极端的天气中比如雨雪、大雾中仍然工作。极端天气、重大节日都是环卫领域重点工作的场合情境,这些工作的内容和场景都是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的主要原因。

无人环卫车的出现,让环卫行业升级,将环卫工人从危险工况、特殊环境工况解放出来。对于环卫工人来说,环卫市场仍然离不开一线工人的服务,在一些人行道、盲道和复杂的道路上,人力的维护清洁是必需的,在这些场景中机器无法替代人。技术的出现会补充人力产能的缺失,无人驾驶技术也会在环卫市场诞生一些新的工种,让年轻的队伍愿意加入进来。

未来的凌晨四点,环卫工人不再披星戴月劳作,这种工作模式在自动驾驶技术的赋能下终会成为历史,环卫工人和城市一起沉睡,无人环卫车在夜间横扫大地,守护着城市的清洁。